2017-02-08

2016年底,新加坡国家青年体育学院举办了首届青少年运动员发展会议。会上,体育科学领域的领军者古力士教授(Dr. Arne Güllich)指出,运动员早期人才预判的成功率仅有0.2%;比起一生专注于唯一项目的运动员来说,曾经尝试不同种类运动的选手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由于经费有限,不少国家体育机构希望通过尽早识别和培养具有潜能的年轻运动员人才来提高投资回报率。目前,早期人才选拔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运动员培养方式。然而,这些计划是否真的能够识别出潜在的未来冠军?运动员幼时的表现又是否可作为未来成功的预判依据?

在2016年青少年运动员发展会议上,古力士教授就对现行的人才拣选和培养制度提出了质疑:

“用年少时的表现去预测其未来的成功是不准确的。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在10岁、11-14岁,甚至是15-18岁时表现优秀,这也不能说明他们未来必然能够成功。”

尽管在乒乓球上的专项研究还并不多见,但是一些网球早期培养项目的先例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2006年,美国启动了一个早期人才发展计划:该计划拣选了100名年龄在8-9岁的女童作为重点培养的人才苗子。此后的数年中,这100名获选者接受了加强训练和指导。然而,当这些获选者年满16岁时,评估人员发现,他们的预判似乎并不那么准确。100名女童中仅有2-3名选手进入了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行列。

除了人才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外,早期人才选拔的方式也很成问题。事实上,这些早期的运动选材发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收到“相对年龄效应”的影响。

“相对年龄效应”指的是年龄较大一些的学生或者选手会比年龄较小一些的对手表现更佳。例如,一个1月出生的六岁儿童实际上比同年12月出生的儿童年长了17%。这种“相对年龄效应”在运动员的早期选拔中尤为明显。现状表明,在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中,1月至3月出生的青少年入选人才项目的几率是出生在11月至12月青少年人数的五倍。

如果说早期人才发展计划的失利证明了未来冠军和人类潜能难以预测,那么下面的研究则带来了更让人惊讶的发现:对于世界顶级运动员来说,12岁前的训练量似乎无关紧要。比起孤注一掷只投入于某个单项运动而言,参与多种体育项目的“花心”运动员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在1994年到2002年之间,研究人员追踪了1000名年龄在12-13岁之间的青少年网球选手。研究发现,在12岁前,那些最终成为世界前100的顶尖运动员们参加的训练和比赛要比那些不那么成功的运动员们更少。而在15岁之后,那些顶尖运动员们的训练量才开始反超。

有意思的是,那些顶尖运动员们在决定自己最终的竞技项目之前,常常会涉猎其他运动。数据表明,有44%的奥运奖牌得主曾经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改过自己从事的运动项目。例如,德国的奥运奖牌得主会进行2到3个不同的体育项目,直到20岁时,他们才会确定下来,专注于自己的主项目。

古力士教授认为:早期人才发展计划常常将青少年的运动项目早早框死,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多项目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古力士教授提议,人才发展计划不宜过早展开,以避免过度收到“相对年龄效应”的影响。此外,人才选拔和发展计划应当鼓励运动员们拓展自己的体育领域,参与多种项目。


综合新闻